共情——渔歌轻飏养成计划第21课随感
共情——渔歌轻飏养成计划第21课随感
共情简单来说包含理解和接纳两部分。咨询师能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理解TA,进而接纳TA。比如,来访者说当看到别人用嘲笑的眼神看着自己的时候,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上前打了那人。你可以不赞同TA的行为,但作为咨询师你能够理解和接纳在那时TA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被贬低感是很重要的。
这就涉及到了共情的内容。周老师给我们再次呈现了精神分析经典的三角图示。三角形的三点分别是需要(愿望),恐惧(焦虑),防御。这也是共情的三个重点内容。当据此框架来尝试共情的时候,需要根据来访者的反馈不断地修正,逐渐接近对方内心真实和深层的感受。因为想要真正理解一个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周老师建议我们最好表达:我愿意努力去理解你。而不是很快地表示:我理解你。这种太快的理解常常是不真实的。
除了表明态度,我们还可以怎么共情到来访者呢?从来访者的成长历程来共情常常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有过去的种种经历才长成了现在的TA。不过若要达到更深层次的共情,就必须通过咨询师的反移情通道了。来访者很多时候并不清楚自己的困惑,他们会在潜意识中通过移情和反移情的通道试图让咨询师来理解自己,如果咨询师能够非常敏锐地觉察自己的反移情,就会在深层次共情到来访者。正如一致性的反移情被称为共情。如果是互补性的反移情要去找到一致性的反移情,从而达到对来访者的共情。贾晓明老师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位来访者对咨询师说,自己有个聚会这次就不来了,反正接下来的两周就是假期,也不差这一次。咨询师感到自己被丢在一边,无关紧要,很想放弃咨询算了。此时TA注意到自己的情绪是来访者引起的,是一致性反移情,于是咨询师感同身受地理解了来访者被忽略的情感体验。我想,对于初学者需要在督导的陪伴下逐渐训练出自己的觉察能力。
最后的这十次课,重点是同学两两配合的咨询。来访者同学(以下简称L)要交10块钱的咨询费,还要在渔歌轻飏的来访者登记表上登记,简单填写自己想咨询的内容。咨询师同学(以下简称Z)在咨询前会看一看,心里有个大略的印象。这次,L想咨询的内容围绕着亲子关系。Z主动询问L:孩子几岁了?还有什么什么情况?在后来的讨论中,周老师说,动力取向的会谈,咨询师一般不会主动发起谈话的内容和主题,那样会阻碍来访者的自由联想。即使是评估收集资料阶段,咨询师也只是跟随着来访者谈话的内容,在内心里完成资料的收集工作。
L提到了自己和孩子相处的很多细节。比如:孩子渴了,让她帮着拧开水壶,喂水喝,结果她没掌握好力度,洒了孩子一身,孩子就使劲地埋怨她;临睡前,母子在一个被窝里很温暖的读书,可是一旦她离开,孩子就会一直叫她,本来爸爸陪睡可以一个人独立入睡的娃,妈妈陪就变得很缠人;在外面玩,说好十分钟回家的,他会一拖再拖,直到很晚才回。L很担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够的,溺爱的,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Z说了一句让我们当时一听都感觉蛮共情的话:孩子这样的行为的确让你挺为难的!
后来,L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外婆就非常溺爱她,不让干这不让干那的,那时候小小的她内心就有愤怒的情绪,同时认为外婆的行为里也有照顾。在这个点上,Z没有深入。后来的讨论里,周老师说,外婆的照顾对小时候的L来说是一些被爱的体验,因为这种爱的感觉对她而言是熟悉的,所以她慢慢的把这种爱再给予儿子。这里有一个强迫性的重复。我们可以从L的成长经历来共情TA。比如可以说:外婆对你的照顾让你有被爱的感觉,所以你现在也这样的方式来爱你自己的孩子。
从同学的咨询中,我们看到共情一方面需要有以人为本的态度和意识,一方面也要多练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位的。可喜的是Z同学隔天在微信群跟大家反馈说,因为有了共情的意识,他试着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运用,谈话效果非常好。的确,我自己在这一课之后也感觉到首先心里要有共情的弦,慢慢就会弹拨出共情的和谐乐章。
在讨论中,周老师还提到了L对孩子的控制这样一个主题,而在这一次咨询中Z对L的会谈主题和内容也比较控制,同时L感到Z也在控制她,周老师说控制和反控制是转换的,这该如何理解呢?请周老师多讲讲吧。(文:刘丽英)
答:控制如果是来访者内心很重要的需要,在咨询里往往就会呈现出来。比如可能会表现为来访者很控制会谈的节奏、主题、时间等。还有一种可能是来访者这样的需要会被逆转,会变成是咨询师实际上很控制来访者。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咨询里也是经常见,比如一个低自尊的无价值感的来访者,也总是会让咨询师很挫败很无力,总感觉自己的咨询没有效果,没有价值,毫无意义。在这次的会谈里,也同时发生了这两种现象,咨询师一开始就急于控制会谈的资料呈现、主题和方向,但后来变成来访者也开始控制咨询师的节奏,所以在讨论里他们互相都感受到控制。追其所以然,是来访者内心关于控制的需要,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咨询,无论是谁在控制谁,无论是控制还是被控制。总之那些自由流动的轻松的部分发展是受阻的。
控制往往对应的是失去控制的无力感。控制感虽然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要也同时是我们应对外界的重要资源,但是如果过于强烈很多时候是为了防御内心的无力感。所以,经常在咨询里会配对的出现,来访者控制,咨询师无力。同时这种对控制的需要也会逆转,变成在某咨询里,咨询师变得非常控制,仿佛一不小心就会犯下巨大的错误,这往往也对应着来访者内心的需要。我相信,大家随着越来越多的和个案在一起工作,慢慢会更加理解这些感受是如何发生的?如何逆转?如何配对出现的?这十次训练,是我们小组跨入实际咨询的第一步,虽然将会有许多艰难的坎在等着我们,我充分相信每一次的经历和跨越都会带来大家深刻的成长。祝福你们:在艰辛里收获,在成长中越过!(周湘)